资讯详情

樽海鞘:像荔枝味的透明“果冻鱼”

2022-01-28


  小伙伴们还记不记得这张图片?
 
海底世界
 
  这张2014年初开始出现在新闻网站上的图片,是一位在新西兰的渔民在外海抓到的海洋生物。刚一出现就惊讶了一众小伙伴,样子像极了一个透明的荔枝味儿的大果冻。
 
  不过这长相很奇特、类似水母的生物,并不是鱼,而是一种名字很特别的生物,叫樽【zūn】海鞘【qiào】。今天,三水向大家好好介绍一下,这种神奇的海洋生物。
 
通过“透明”隐身防御
 
  樽海鞘是一类小型远海胶质脊索动物,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,身体呈桶状,背囊薄而透明,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。
 
海底世界
 
  它们身上有环状肌肉带,通过吸入和喷出海水,来移动自己凝胶状的身体,单体或群体营固或飘浮生活。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,南大洋居多。
 
  之所以长成形似透明的鱼,这也是一种生物的拟态,毕竟在海水中,形似透明的身体,能很好躲藏在水中,躲避猎食者的捕猎,这是樽海鞘的一种防御方式。
 
  比全身透明更神奇的是,樽海鞘的血流方向会每隔几分钟颠倒一次,有着脊索动物中独一无二的血液循环系统。
 
“深海巨龙”形成记
 
  樽海鞘虽小,却五脏俱全,是目前最有效率的滤食性生物。吃饭的方式,也跟游泳差不多!
 
  出入水管孔帮助它们,在水中进行移动并吸入作为食物的浮游植物,通过持续扩张收缩肌带来游动,并且过滤掉水分获得营养。
 
海底世界
 
  它们虽然寿命极短,但却是生长最快的多细胞动物。当食物充足时,能够进行爆发性的无性繁殖,克隆自己,并制造数十个个体的链条。
 
  一个樽海鞘可以产生一系列雌雄同体克隆,并彼此相连。一些亚种的克隆链,最长甚至能达到15米。
 
  樽海鞘之间还可以通过电信号交流聚集,形成首尾相接或并列行进的群体,可在海中聚集成一条长达30米的“深海巨龙”链条,场面十分壮观。
 
  这种生活方式,有助于单体的存活率和行进速度。
 
有人称它们为“清碳卫士”
 
  当我们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到空气中,这些温室气体会导致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大量生长(也就是人们称之为的赤潮现象)。
 
海底世界
 
  一些只有人类拇指大小的樽海鞘,正是靠着这些吸收温室气体、大量生长的藻类来作为食物,来克隆自己,极速生长。
 
  它们每天可以消耗海面近70%的含碳微生植物,几十亿地成群浮游在海水中,每天白天向下游很远,而夜里又向上游回去,这一过程被称作垂直运动。每天可以将成吨的碳,从海洋表面运送到深海中,进行释放排泄。这也大大增加碳从大气中转移出去的机会,永久沉入海底,不再回归到大气中。
 
  科学家对一群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的樽海鞘进行研究。据科学家统计计算,樽海鞘大约消耗由浮游植物产生的碳总量的74%,同时利用自己的“排泄小球”向深海转运大约四千吨碳。
 
 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密度减少,那么上空便有更多的空间容纳二氧化碳。这一观点,也大大提升了樽海鞘在海洋动物中的地位。
 
有人认为它们助推“温室效应”
 
  有些观点认为:全球变暖有一部分原因,也许就是成群的樽海鞘造成的。因为动物吃掉浮游植物,并制造出二氧化碳。但在动物死亡以后,这样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溶解并重新进入海洋,被植物或细菌再次利用,或者返回大气层。
 
海底世界
 
  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,过去50年来,南极大陆的温度已上升近3°C,西海岸约有87%的冰川在消退,一些地区已经失去了40%的海冰,而且,近年消退的速度开始加快。
 
  由于南极气候变暖,更加适宜樽海鞘大量繁殖,出现樽海鞘与磷虾争抢冰藻的现象,樽海鞘它能迅速进行无性繁殖,以快于任何一种多细胞生物的速度摄食和生长,迅速把周边海域的浮游植物一扫而空。 
 
  它们在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南极的生态平衡,可能是造成全球气温不断上升的恶性循环的元凶之一。
 
  究竟樽海鞘在全球温室效应中,扮演了怎样的角色,目前尚未可知,需要继续研究探索。不过,目前可以知道的是,樽海鞘对人类是无害的。
 
-END-
——文章来源——
网络资料整理
如有不妥,敬请告知删除
 
编辑 | 三水
审稿 | 陈Qiao
总策划 | 郝叔叔

关键词:

海獭:表情包“萌主”

为了吃饱饭,海獭还会使用工具。对于有坚硬的外壳的海胆等食物,它们会把一块石头放在肚皮上,用前足握住食物在石头上进行敲打,来个“胸口碎大石”。

肩章鲨:活久见!这种鲨鱼竟然会走路?

你相信吗?在现实中,真的有会走路的鲨鱼哟!

关爱水生野生动物,保护海洋环境!我们需要你!

关爱水生野生动物,保护海洋环境!我们需要你!

鲸落:深海里“生命的绿洲”

鲸鱼死亡后落到海底,名为浪漫的“鲸落”。

底部装饰
二维码
二维码
二维码